傳統絲綢展新姿

發布時間:2017-10-30 浏覽次數:369

過去5年,我國繭絲綢行業在結構調整、科技進步、品牌建設、文化傳承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。2011年~2015年,累計實現蠶農直接收入1115.4億元,規模以上企業産值6413.0億元,真絲綢商品出口166.0億美元,為富農減貧、保護生态、繁榮經濟作出了重要貢獻。

受傳統出口市場萎縮和國際競争加劇影響,“十二五”期間,我國真絲綢商品出口較“十一五”略有下滑,年均出口33.2億美元,比“十一五”期間下降2.2%。絲綢企業加大新興市場開拓力度,2015年,我國絲綢商品出口國家和地區達到183個,比2010年增加了30個。

随着居民消費水平的穩定提高,以蠶絲被、絲綢家紡、絲針織品、絲綢飾品、絲綢禮品為代表的絲綢産品消費逐漸升溫,内銷比重持續提高。“互聯網+絲綢”銷售模式逐步成熟,線上絲綢消費快速增長,市場潛力不斷釋放。

“十二五”期間,“文化+品牌”融合發展模式初見成效。民營資本和工業企業投資建設絲綢博物館和文化創意園積極性高漲,絲綢工業旅遊和文化旅遊方興未艾。蜀錦、宋錦、雲錦、缂絲等民間傳統絲綢工藝技法得到傳承和挖掘,絲綢非物質文化保護取得顯著成效。全行業開展了系列整體宣傳活動,龍頭企業加大力度收購國外品牌、培育品牌消費群體,以民族特色和傳統文化為核心的絲綢自主品牌體系正逐步形成。我國首個主導制定的生絲電子檢測國際标準研制成功,标志着行業标準化工作取得曆史性突破。多次舉辦專業展會、國際論壇,為促進國内外産業合作搭建了交流平台,國内外各層次合作持續深入。

近年來,絲綢企業深入拓展國内絲綢消費市場。以個性化、定制化、高品質、“商品+服務”等為重點帶動絲綢消費結構升級。創新營銷模式,建設專業營銷網絡和現代物流體系。積極融入互聯網經濟,推進無店鋪零售和線上線下融合發展。

不少企業将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和傳統絲綢技藝融入服飾生産,将絲綢曆史文化元素和市場需求有機融合,提高了絲綢産品的綜合附加值。